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小麦土蝗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夏季温度对小麦土蝗发生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夏季降水。建立小麦土蝗发生程度的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2.
介绍康熙帝关心气候和天气变化,多方调查了解其特点,常亲自课晴问雨,积累气象经验,其目的在于保障农业生产,他所订的“报雨泽”制度,比历代更为精密,他还对预估的灾害作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3.
24.
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林生  陈如桂 《地理研究》2000,19(3):243-248
利用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中国鼠疫疫源地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鼠疫疫源地明显呈现南、北两个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多,面积大;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少,面积小,并计算出我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为126万km2。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人间鼠疫流行资料,分析了鼠疫空间分布规律。两者的对比表明,鼠疫病区面积在鼠疫疫源地基础上扩大一倍。由于受自然条件、人类社会经济因素和鼠疫流行规律影响,南方鼠疫病区在鼠疫疫源地的基础上扩展范围比北方明显。最后作者利用历史病情资料从1840~1990按十年段,重建了150年来中国鼠疫流行扩散简史。  相似文献   
25.
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的时空特征及环境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冬艳  李钢  陈海 《古地理学报》2017,19(2):383-392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的小冰期,也被称为方志时期,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且记录丰富。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蝗灾暴发的主要源地,对其开展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基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从灾害地理学的视角,借助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京津冀地区蝗灾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揭示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其成因。结果表明: (1)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平均1.8 a一遇,年均受灾3县次;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半年的三月至八月,其中六月和七月是蝗灾暴发的峰值月份,而冬半年的九月至次年二月较少;(2)蝗灾等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平均等级为2.17;“十年蝗灾频数”和“十年蝗灾县次”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蝗灾代际县次变化,夏蝗县次多于秋蝗县次,且次年夏蝗的发生与上年暖冬并未良好对应;(4)小波分析指示蝗灾存在100a和30a的主周期和53 a、17 a和11a的次周期;(5)蝗灾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东南远多于西北,受地形起伏和水系格局的影响较大;(6)蝗灾的发生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与旱涝关系密切,并与Nino3指数有良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26.
张杰  张旸  赵振勇  李敏 《干旱区地理》2019,42(3):590-598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亚洲飞蝗[WTBX]L.migratoria[WTBZ] (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掌控飞蝗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并预测起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对于我国飞蝗灾害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三种中国飞蝗灾害记录地理信息和生物环境环境因子参数,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和地理信息技术(GIS) ,在3 km×3 km尺度上对三种飞蝗灾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梯度、灾害风险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预测与分析,并对影响分布的关键生物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分布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完全符合,ROC检验表明MaxEnt 模型预测可靠性极高。三种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在中国的灾害风险区总面积依次分别为315.87×104 km2、395.80×104 km2和125.00×104 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43%、41.96% 和13.25%。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的灾害风险区存在75.8×104 km2的空间重叠,主要分布于我国农牧交错区及以南区域。三种飞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梯度与分布格局与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高度吻合,其地理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空间梯度异质性。刀切法检测(Jackknife test)表明,三种飞蝗灾害的主导生物—气候影响因子的不同导致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显著差异,表明蝗灾爆发概率同时受到各自不同飞蝗物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共同制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飞蝗灾害的跨界联合全程防控、区域联网监测联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
蝗虫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获取蝗情信息。本文在总结目前蝗虫防治辅助信息获取过程中及时性与共享率方面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蝗情查询的实际需求提出将蝗虫防治工作与WebGIS技术结合,以Geoserver 2.11发布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结合数据库管理软件SQL Server 2005、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9.3、网络服务器IISA 6.0、NI_Map地图服务应用程序接口设计开发蝗虫防治辅助信息查询系统,综合利用Web技术的跨平台与互操作特性以及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功能为蝗虫防治提供良好的数据管理与信息支持平台,增强蝗虫防治辅助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应用范围以及共享率。系统采用BS+CS混合模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蝗情采集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大比例尺地图参照下的蝗虫防治辅助信息可视化查询,以及不同类型空间数据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28.
陕西地区关于历史灾害的文献记录相当丰富,利用它们比较完整的统计了陕西过去450a(1501~1950A.D.)的虫、旱灾年记录。通过分析比较,选取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LUD)对陕西过去450a气候干湿变化做了重建:阶段I:1501~1550A.D..气候偏干;阶段Ⅱ:1551~1630A.D..气候偏湿;阶段Ⅲ:1631~1710A.D.,气候偏干;阶段Ⅳ:1711~1800A.D.,气候偏湿;阶段Ⅴ:1801~1950A.D..气候偏干。此外,在阶段Ⅴ还有一次明显的短气候震动,即出现1825~1840A.D.的气候偏湿时段,这可能与此前印尼火山爆发有关。重建结果与陕西区内外的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的良好对比表明:(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是研究陕西历史气候干湿变化的一种合理可靠、客观有效的气候重建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29.
基于东亚飞蝗生育周期的遥感蝗灾监测新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当前 ,国际遥感蝗灾监测的技术路线一般是爆发蝗灾后受损面积、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研究灾害的有效预警与预测方法 ,对防灾减灾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连续 2 0 0 1、2 0 0 2年连续实地对渤海湾夏蝗孵化期、生长期和成虫期等 7个阶段的野外观测 ,对蝗虫生境物理和生物依赖条件样方统计、光谱测试和遥感机理实验 ,提出了“飞蝗生育周期遥感三段监测”的论点 ,根据这个论点将遥感监测设计为 3个阶段 :(1 )孵化期水热条件遥感反演 ;(2 )生长期食量猛增遥感监测芦苇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盖度变化 ;(3)成虫期寻找新食源对芦苇盖度 (温度 )和地表水条件 ,进而对聚集条件和迁移方向的分析指导灭蝗。有效发挥了遥感连续动态观测的技术特点 ,为建立环渤海湾东亚飞蝗遥感监测体系提供了基本技术路线 ,介绍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对森林病虫害等大规模突发病虫灾害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0.
用累积距平和Mann Kendall方法研究了 195 0~ 2 0 0 0年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 ,结果表明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 ,1985年以后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程度明显加重 ,飞蝗的发生面积在 196 6年发生突变。气候变化可能是近几年河南省东亚飞蝗再次持续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秋蝗比夏蝗发生程度波动性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蝗虫自身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